“放手去做,时间会给你答案”
2025年4月3日
博彩公司排名-博彩公司评级 院长
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
匡铭教授团队牵头的研究
在肝细胞癌免疫微环境研究领域
取得重要进展
为肝细胞癌的治疗反应预测
和新型免疫联合治疗方案的开发
提供了新思路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肿瘤学期刊Cancer Cell(影响因子48.8)
这是附属第一医院和博彩公司排名
共建的医工交叉平台的又一重要成果
也是匡铭在肝癌领域攻关的又一成果
2025年初,因系列创新成果
匡铭还成功入选“十大医学贡献专家”
从“站得最远的实习医生”
到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
他说,时间会给你答案
从学生、校友到院长
他说,医生的培养最需要好老师
从篮球、同传到话剧
他说,学习让人获益终身
学一行拼一行
他坚持向着最高峰不断攀登
宽敞的书桌上,整齐堆叠着最新一期的外文期刊;几乎覆盖了整个墙面的书柜,映入眼帘的都是肝胆外科和高等教育的书籍;衣帽架上,一套熨烫平整的正装旁边还挂着一顶篮球队的周边鸭舌帽;角落还有一幅书法作品、好几座荣誉奖杯;窗外,能看见越秀区高低错落的楼房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隅。这里,就是匡铭的办公室。
在高校和医院身兼多职的匡铭,总在医院和学校之间“两点一线”。但不管多忙都好,他数十年坚持出诊、上手术。“我的本职是医生。无论事业发展到哪一阶段,临床工作和研究工作都是摆在第一位的。”
专注做好每一件事
全身心投入,是匡铭做好每件事的秘诀。
“如果你尝试过为了做一件事情,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忘记了时间,事情做完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过了几天几夜了,你就会明白那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
在日本留学期间,有一次,匡铭独自在一个上百平米的实验室里忙到凌晨1点钟。“那时是1月份,外面大雪纷飞。周围特别安静,只有实验室机器嗡嗡运作的声音,仿佛只有你与这个世界同在。我就这样向窗外看了足足十几分钟。那一刻,我觉得好像就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追求这种忘我的境界对匡铭来说是一种乐趣,给了他满足感和成就感。
匡铭攻读硕士期间,肝脏肿瘤消融刚兴起。“肝癌术后复发很常见,而肝内复发的小肿瘤一般都不大,直径一两公分,但那时候靶向药缺乏,开腹手术创伤大,我们就只能寻求其他局部微创治疗手段消除瘤灶。”匡铭解释说,消融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实验中,他在超声引导下把超过100℃的蒸馏水注射到瘤内,看看能否杀死癌细胞。

匡铭在为患者做手术
课题和实验听起来不可思议的小,但匡铭不仅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完成,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实验当时要研究不同温度的影响,差一度什么效果?差两度什么效果?打到小鼠肝里怎么样?打到大鼠肝里又是怎么样?我就切了几百张玻片来观察变化。”经过无数次反复验证以及临床试验,这次新尝试得出了好结果,“我们发现这个治疗方法效果挺好,也没有什么副作用。”
匡铭由此发表了有关的文章,有一篇还参与了全国优秀论文评选,“我的老师也挺惊喜的。说实话,这个课题的切入点并不高大上,但我想是因为我们专注挖深做好这一个课题,充分研究,所以得到了认可。”
回想20多岁读医时,有几次研究碰到的瓶颈都让匡铭印象深刻。正是专注做好每一件事,让他逐步突破了难题。
“一开始我没多想着发什么文章,就是集中所有的精神做手头的实验,不去想其他事情。一段时间内能做的东西就那么多,我就竭尽全力把它做好。”
时间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它没有辜负当时这位埋头做研究的青年。
近年来,匡铭在Cancer Cell,NELM,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pol, JClin Oncol,Gut,Radiology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240余篇。他还曾带领团队主持或参与编写了多部国内外肝癌诊疗指南和专家共识;他深度剖析复发性肝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为精准防治肝癌复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他研发的水循环低杆温微波消融技术,显著提升了肝癌治疗效果。
因在专业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匡铭连续两年入选斯坦福大学-爱思唯尔联合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荣获中国肝癌介入十大研究(2次)、国际介入肿瘤峰会唯一“临床创新金奖”、2017年亚洲肿瘤消融年会最高奖“杰出成就奖”等等。

2020年3月,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匡铭牵头完成的“精准防治肝癌消融后复发转移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研究”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肿瘤消融从一开始的瘤内注射灭瘤剂,发展到后来出现的能量消融如射频、微波和纳米刀消融,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治疗小肝癌的根治性手段之一。但匡铭始终记得,自己是从“注射沸腾蒸馏水”这样一个小课题起步的。
“不用去焦虑时光,也不用担心谁给你评论,你做得好与不好,大家都会知道,只要认真与坚韧,时间会给你答案。”
终身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中山医名师大家无数,能到这样的环境学习,师从大咖,是非常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1991年,匡铭作为一名七年制全英班新生,走进中山医。除了中间曾到日本留学三年,三十余年来,他已深深扎根中山医,在这里学习、教学、开展临床和研究工作……
中山医“三基三严”的学风,鞭策着学子不断向前。只有不停超越自我,才能有留下来的资格。那些年,匡铭犹如一块不知疲倦的海绵,不停挤压时间、吸收知识,把自己“卷”到极致。

匡铭参加师生篮球赛
选择方向时,匡铭毫不犹豫选了肝胆外科。“那是我们医院最强的科室之一,能够获得黄洁夫、梁力建、吕明德等一众国内著名大专家的悉心指导,是医学生们梦寐以求的机会。”
从站得最远的实习医生开始,匡铭用超乎寻常的严苛标准要求自己,一步步走近自己的榜样。
“我做实习生的时候,什么都学。老师讲过一遍的东西,我会记在本子里、脑海里,不断温习,将它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匡铭说,他和两三个同学那会儿都是早上4:30起来就待在医院,晚上抢着值守夜班,几乎“住进了医院”。住院医生掌握的一些技能,“近水楼台”的他们,因为有了更多接触时间和机会,上手也比别人要快。

匡铭指导学生
交接班时,匡铭还会把办公桌也整理干净,清清爽爽换班。很快,这个一身拼劲、好学谦虚又细心的年轻帅小伙,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科室里第一个被称为“实习住院总”的实习生。
专业领域要力争上游,其他赛道匡铭同样不甘落后,话剧、英语同声传译、日语、画画、播音,都曾尝试过。“身体健康很重要,我们读书那会,学院里经常有各种体育比赛,我特别喜欢篮球。”后来担任博彩公司排名 院长时,匡铭也积极推动体育赛事的举办,鼓励和引导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在汗水中释放压力、强身健体。
参与高校工作后,他还大量阅读高等教育有关的书籍,完善知识储备。
学习永无止境,要目存高远,保持好奇,才能不断取得进步。“终身学习很重要,我们现在的医学发展早就跟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技术日新月异,不及时更新知识库,怎么能教好学生?怎么能治好患者?”
这也是为什么匡铭高度重视国际交流合作。他落实“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结合,积极推动附属一院、博彩公司排名 与美国哈佛麻省总院-布莱根医疗系统和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英国卡迪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医学院等国外知名机构以及一些实力强劲的高校深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在专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医教研管各方面加强交流,实现合作共赢。
“我们不能坐井观天,要多走出去看看,掌握最新的技术,掌握行业最新动态,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全力以赴前进。”
培养医生,我们最需要好老师
“一名合格医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时间。我就是这么成长过来的,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医生的培养上,我们最需要的是好老师。”
匡铭认为,医生是最适合这个角色的。“只有医生才能教育好更年轻的医生或者医学生,我们必须得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匡铭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外科学》的线下教学创新课堂
为推动师资全面综合能力的发展,2017年,匡铭牵头组建了柯麟学社,由基础与临床老师组成整合式课程教学团队,每月举办一次活动,学院老师、各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五年制和八年制学生踊跃参加,将基础医学理论课与临床实际需求有机整合,培养具有临床胜任力的医学拔尖人才。

匡铭主持柯麟学社活动
最开始老师之间分享的经验可能从怎么上讲堂,怎么做课件,教什么开始。到今天,柯麟学社逐渐走向国际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山医的一个世界品牌。其中很多活动全程全英展开,吸引了全世界的年轻教师来参加。“这就是面向世界去学习先进的经验,再回过头来反哺我们的医学教育。”
而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角度出发,作为老师的匡铭总是由衷地希望年轻的学生们能够更早接触到医学最新、最真实、最还原的模样。
他用学自行车来作比喻,“一个人要学了自行车,一辈子就不会忘。但学自行车一开始要摔,等到年纪大了还也容易出问题,所以越早学越好。”
在老一辈“三基三严三早”的医学教育传统上,匡铭结合自己的理念有所创新,先后启动八年制医学教育改革、基础医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构建了衔接本科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的 “三早四新五融合”的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一体两翼三动力”思政教育体系建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通专融合为路径,强化国际化师资培养,全面提升医学生自主培养质量。“三早四新五融合”培养体系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欧洲医学教育联盟(AMEE)全球年会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在来自108个国家,4300多个参与者的见证下,匡铭作为主要骨干的中山医代表团获得了ASPIRE-To-EXCELLENCE国际大奖,这是中国大陆医科院校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此全球奖项。

匡铭(左起第3人)作为主要骨干的中山医代表团获颁ASPIRE-To-EXCELLENCE国际大奖
“学生们从第一年开始,就可以到临床来看看他们未来要面对的真实医疗环境,了解什么是机器人手术,大数据怎样应用在医学背景里等等。第二学年学生们就可以开始接受一些基本的科研训练项目。”在匡铭眼里,医学生不光要培养扎实学识,打牢治学根基,还要砥砺品格、锤炼意志。“尽早在临床和科研上接受这样的耳濡目染,可以培养医学生们这种坚韧的意志。”
匡铭也坦言,在中山医读书期间,他所接受的全英教学为他后来的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也非常注重拓展国际化教育教学,希望学生们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领先的科学研究,师从国内外顶尖的学者,前往世界著名学府交流学习。在他看来,只有与更开放的学习与交流,才能促进医学技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长远进步。
“实际上,教育不是送你一条鱼,而是教你怎么织渔网。以前的渔网就是用棉绳织,随着时代变化,棉绳不够轻,可能改用钢丝了,再到现在要用合成材料。材料越来越轻,但你的渔网越来越结实,这捞的鱼就越来越多。与时俱进,这就是我们医学教育需要做的事情。”

匡 铭
匡铭,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导,现任中山大学校长助理、医学部副主任、博彩公司排名 院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肝胆胰外科中心学科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2018年教育部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骨干成员,2018年“南粤优秀教师”,2022年度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曾获2022年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0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奖项,欧洲医学教育联盟Honorary Fellow。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国际外科、消化科、肿瘤科医师协会Fellow,国际外科学院(ICS)普通外科Fellow,亚太微创介入癌症学院Honorary Fellow,亚洲肿瘤消融协会(ACTA)常务理事,美国外科协会(ACS)会员,国际肝胆胰协会(IHPBA)中国区分会副主席。